黄阁海蚀遗迹
黄阁镇的丘陵是由两种岩石组成,一种是由岩浆侵入而形成的花岗岩,位于镇中部大山乸和附近一带的低丘就属于这类,这里没有发现海蚀地貌的痕迹。另一种丘陵是由沉积岩形成褶皱出露地面,这类丘陵主要分布在黄阁镇的东部,留下众多的海蚀遗迹。
黄阁镇的海蚀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质资源,这些海蚀地貌为黄阁及珠江三角洲的地壳形成、古代海岸线的进退、珠江口古海湾的变迁、古代海平面的高低与气候的变化、平原的堆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是黄阁多个自然村从沧海变桑田的历史见证。因此,黄阁镇的海蚀地貌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黄阁镇海蚀地貌的分布呈西北——东南走向,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由西北向东南依次是骝岗、二岗、三岗、乌洲山、小虎山、大虎山。其中小虎山、大虎山和乌洲山的海蚀遗迹最为突出。
小虎山海蚀遗迹
小虎山海蚀地貌的岩石包括了两种岩性:红色砂砾岩和红色砂岩。海蚀穴最为明显,大大小小的海蚀穴密布于山脚。
小虎山的西端,也就是小虎村的“坑仔”附近,这里的岩石主要是红色砂岩,砂岩的岩石比较坚硬,所以这里形成的海蚀穴比较小。但是这里有一较大的海蚀平台,平台的前部分已被房屋等建筑物和杂物覆盖,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海蚀平台。周围岩石球状风化明显。沿着平台往南走50米左右。还有两个海蚀穴,其中一个是标准的海蚀穴,穴宽10米,深5.8米,穴口高4.10米,洞内最高可达4.20米。
小虎山西南的岩石主要是红色沙砾岩,岩石比较疏松。这里是黄阁镇海蚀穴最多的一段,沿着小虎村的“大湾”和“坑仔”之间一段山体,大大小小的海蚀穴不可胜数,其中一个最大的海蚀穴据有关资料显示,它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海蚀穴,其规模和完整在世界上也是很罕见的,这个海蚀穴岩石的构成与前述海蚀穴有所不同,这个海蚀穴的石粒大而且较多,最大的直径可达1米。
大虎山的海蚀遗迹
大虎山一年中吹西北风的时候很少,所以大虎山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和南部。在这里,山的岩石由比较疏松的红色沙砾岩组成,有深进山里的海蚀穴。由于大虎山周围都给珠江水环绕,所以受破坏很少,这里的海蚀地貌几乎没有被破坏过的迹象,高大的海蚀崖,深进山体的海蚀洞,都充满大自然的气息。
乌洲山的海蚀遗迹
乌洲山的海蚀地貌岩石由红色砂岩组成,比较坚硬,所以较前面的小虎山西南的海蚀地貌从形态上有所不同。这里形成的海蚀穴鹰嘴很圆滑,不象小虎山的鹰嘴那么尖突。
乌洲山的东南偏东的方向有黄阁最大的海蚀崖,可惜,这个海蚀崖已经被严重破坏。整个海蚀崖宽60米,高40米。海蚀崖的左侧仅存海蚀穴一个,这个海蚀穴宽3.70米,高3米,深5.50米。
西南偏南方向有个保存较好的海蚀穴,这个海蚀穴高10米,宽6米。
东南偏南的方向是一个较大的海蚀平台,这个海蚀平台是黄阁镇最早的海蚀平台,是属于前期海蚀地貌,海蚀平台长100米,宽 10~30米,平台上零星分布着一些崖巨石,这些石头原为山顶脱落下来的,最大的一块直径达15米,高10米。
正南边有个23.4米宽的海蚀穴。
最大的海蚀穴
有人说广东增城新塘海蚀洞是迄今已知的我国大陆沿海最大的一个海蚀洞。然而,位于黄阁镇小虎山西南面的海蚀穴才是我国沿海最大的海蚀穴。在黄阁镇大湾村与坑仔村之间,有一个黄阁镇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海蚀穴。这个海蚀穴长35米,深8米,最大高度7.5米,比新塘海蚀洞的洞长20米、阔与高约2.5米还要大。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黄少敏到这里考察后,提出这个海蚀穴不仅我国少见,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很希罕的。黄阁镇这个最大的海蚀穴是一个发育非常完整的海蚀地貌,有个标准的鹰嘴,离地面海蚀平台3.5米,鹰嘴非常突出,棱角分明,这个鹰嘴的形成跟这里的岩石性质有关,它主要由颗粒比较大的红色沙砾岩组成,比较疏松,所以形成的鹰嘴不象乌洲山的鹰嘴那么圆滑。今天这个海蚀穴已经远离大海2.6公里,保存完好。
黄阁镇海蚀地貌具有分布面积大、成群分布、类型齐全三个特点。海蚀地貌几乎遍及大半个黄阁镇,海蚀地貌的分布成群体。据考察,小虎山的海蚀地貌群中,除了大大小小的洞穴数不胜数之外,这里还集合了海蚀地貌的各种类型,如海蚀穴、海蚀崖、海蚀平台等等。所以说黄阁镇的海蚀地貌类型是十分齐全的。
海蚀地貌是由波浪和潮流共同作用塑造的海岸形态,是黄阁镇海岸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黄阁镇的海蚀地貌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我们要好好地珍惜和保护它。
对天后宫的信仰,早在南宋时期传至广东。
明代,南沙鹿颈村曾建有天妃庙一座。清乾隆年间,经维修后定名“元君古庙”。抗日战争时,元君古庙被日机炸毁。幸有由顺德书画名人黎二樵书写的碑记拓本流传民间。
1994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倡议并决定捐资重建南沙天后宫。当年岁末,由南沙市政桥梁工程有限公司承担天后宫重建的设计和施工任务。1995年2月24日,南沙天后宫正式动工兴建。经过一年两个月,工程于1996年4月底完成,并于5月10日(农历3月23日、天后诞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
重建的南沙天后宫,坐落在番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角山的东南麓,依山傍水。面向开阔的伶仃洋水面。南沙天后宫包括天后广场和宫殿建筑群两大部分。此外,还有停车场、道路、草地,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是现今世界第二大天后宫。
天后广场面积1.5公顷。广场正中,盗立着一尊高14.5米的石雕天后圣像。天后圣像由365块精雕的花岗石构成,象征天后在一年的365天中,天天都在保佑着社稷和庶民。高大洁白的天后圣像,形态生动稳重,表情慈祥端庄,飘曳的裙摆和披风,给圣像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强烈动感。
以往的天后雕(塑)像,头上冕旒一般为九旎十二珠,而南沙天后的天后雕像,冕旒为十二旒十二珠。这样就使天后这一民间信仰,上升到与佛、道、儒三教并驾齐驱的等同地位。
踏上宽14米、高7米的入口花岗岩踏跺,见牌坊上有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的“南沙天后宫”五个贴金大字,醒目耀眼。
穿过牌坊,山门已在面前。山门是南沙天后宫的正门,室内左右分别祀奉千里眼和顺风耳两位将军的神像——这两位将军本是海怪,后来被天后收服,又忠心耿耿乐意为天后效劳。山门两侧,钟楼和鼓楼呈犄角之势,内置1.6吨重的响亮铜钟和直径1.2米的牛皮大鼓,每日晨暮,钟鼓按时作响,节庆时分,钟鼓齐鸣。
与钟楼相毗的是明成祖碑和郑和碑亭,《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 和《御制灵应之记》,分立其中。明成祖《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下面的驮碑者,常人误以为是龟类,其实它是龙王大无穷的第四子,名曰赑屃(音“闭翳”,在神界中,它是专职负重的伕力。
献殿在山门的正上方,殿中供奉蹈海天后,四海龙王执圭在两旁站班,显示天后作为海上女神的领导地位,寓意天后统领四海龙王以安澜利运。
使用宋代对天后褒封封号而命名的“灵惠楼”、“嘉应阁”,位于正殿与献殿之间两侧,这是介绍天后信仰、交流天后文化的处所。
正殿是南沙天后宫的中心建筑。木雕神龛中,供奉香樟木雕、贴金的镇殿天后像,以及从天后故里——湄洲祖庙点睛分灵而来的出巡软身天后像。清代雍正、乾隆、光绪巨幅御笔敕匾,悬挂在9米高的殿内。宋、元、明、清四朝中,与天后传说密切相关的八尊文臣武将,作为陪神,侍立两旁。整个殿堂精神与威严同在,正气与圣洁共存,置身殿内,人们对天后不由得肃然起敬。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正殿的八尊陪神,是南沙天后宫成功的独创。因为各地天后官(包括湄洲祖庙)的陪神,除千里眼、顺风耳外,其他都很不统一,大多是随各地民间习俗,随意塑像配祀。而南沙天后宫所确定的八尊陪神,皆为历史上曾受天后庇佑、又对拓展天后信仰作过重大贡献的著名历史人物,这不但丰富了正殿的内容,增加了祭拜的氛围,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陪神都经历过从人到神的客观演变。为此,湄洲祖庙已表示:拟扩建祖庙正殿,将仿效南沙天后宫,选祀相同的八尊陪神。
寝殿是南沙天后宫最后一座殿堂,这是天后起居、休息之所,供奉素装的天后坐像,两侧布置有象征天后日常生活使用的仿宋器物和摆设,气氛祥和而恬静,富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让人们进一步理解:今日的神,追溯到千年前,原来是一位品德高尚、善于助人、勇于牺牲的普通的人。
建于后山上的南岭塔,8层高45米。建塔的目的:一是用其高度,来平衡右侧较高的大角山峰;二是应所谓“左青龙”之说,高耸在山顶的南岭塔,日夜为过往船只指路导航,也是人们从远方眺望南沙天后宫的标识物。劲风吹来,悬挂在塔身角梁下的56只风铃钟,叮噹鸣响。游人登上塔顶,俯视四面八方,天后宫的雄姿和南国的水光山色,尽收眼底。
说到南沙天后宫的建筑特色,具体体现在仿古的宫殿建筑群中。宫殿建筑群共含30个单体,总建筑面积为3280平方米。
由于“天后”封号是清康熙皇帝敕封,所以宫殿建筑群按照清代宫式建筑营造,并严格按中轴线高低错落地对称布置每个单体。
位于中轴线上的牌坊、献殿、正殿和寝殿,按清代大木大式作法,屋顶与柱之间,使用斗拱过渡,天花、梁枋和斗拱均施彩绘;山门及两侧的建筑,按大小式(或杂式)作法,不设斗拱,亦无彩绘。
正殿是南沙天后宫的中心建筑物,单体建筑面积668平方米。其屋顶采用较高等级的重檐原殿形成。斗拱为清式八等(1斗口=2.5寸=80毫米)、单翘单昴。殿堂各部尺度,均按斗拱的斗口尺寸确定。面阔五开间,明间、次间及梢间,分别使用斗拱七攒、六攒和五攒。殿四周设廊,为保证客流通过畅顺,廊宽按斗拱三个攒距取值。屋面坡度由檐出处的五举,变至正脊处的九举。屋面饰金黄色琉璃瓦件。其中正吻为非标件,高达1.98米。在正吻的剑把上,装置避雷针,并作防雷接地。在垂、戗脊上,按着较高等级设置垂、戗和走兽。门窗用红木制作,明间五抹格扇门六扇,次间四扇,梢间三抹格扇窗四扇。为使门、窗格扇宽尺相同,在次间使用徐塞板调整。天花、梁枋、椽头和斗拱,均施仿古涂料彩绘,其中梁枋为旋子雅伍墨彩绘,枋心采用“一统江山”。门窗绦环板上的木浮雕龙纹图案,使用金漆填涂。斗拱则常规勾边,垫拱板图案为“三宝珠”。柱、椽、望板和门窗等,均用土红色仿古涂料刷涂。正殿的台基高1.08米,按台明高设须弥座,其上安装水纹图案石雕的栏板和望柱。走廊地面,用“荔枝面”花岗岩石板铺砌;殿内地坪,采用陶质大阶砖铺地。山墙及槛墙,使用机磨青砖丝缝砌筑。
寝殿建筑面积544平方米,是南沙天后宫第二大殿堂。屋顶是单檐歇山形式,起码面及两侧设廊,背面为封存后檐墙。寝殿的斗拱、彩绘、门窗、勾栏等,基本与正殿相同。
献殿建筑面积378平方米,是南沙天后宫第三大殿堂。单檐歇山顶,前后设廊。寝室殿斗拱为清式九等(1斗口=2寸=64毫米),单翘单昴。献殿也是五开间,各间斗拱攒数与大殿及寝殿同。其它在寝室殿堂两边,惟尺度稍小。
牌坊为四柱三楼式,清式八等斗拱,明间单翘三昴。琉璃、油漆彩绘等,与正殿仿佛。
南沙天后宫大木小式(或杂式)作法的建筑有:山门、钟鼓楼、碑亭、灵惠楼、嘉应阁、前后厢房等。
山门、厢房等,为卷棚硬山形成,仅后厢房有前廊;碑亭为重檐八角攒尖顶;灵惠楼和嘉应阁系二层建筑,四角攒尖顶;钟鼓楼亦为二层建筑,十字歇山屋顶。
大木小式(或杂式)作法的建筑,其外观特征为:青砖墙、黄琉璃、土红色梁枋及门窗。
宫殿建筑群后山上的南岭塔为楼阁式。塔身内外青砖罩面,梯道为砖券顶、青砖踏步。钢筋混凝土的柱及栏杆,涂以土红色仿古涂料。屋面瓦件为绿琉璃。
1999年9月15日,正当日照中天,约正午12时左右,南沙天后宫正殿上空,突然蜜蜂云集,数万只蜜蜂结成如伞,大多云集在正殿之上,发出嗡嗡叫声,有如居士诵经,十分壮观。数分钟后,蜜蜂分成数纵队,有序飞行,飞至正殿天后神像裙下,全部由天后神像裙底小涑洞飞入菩萨腹中。翌日下午2时许,蜂又从洞中飞出。据大师所说:蜜蜂云集天后裙底乃吉详之兆,蜜蜂集结分队飞集菩萨腹中,有序而出,可算是一大奇观。
附:南沙天后宫的对联
1、牌坊
南沙天后宫
大海作慈航为示现天后身而说法
众生行善业必能得福德神之降祥
赵朴初(北京)
2、山门
江海拯苍生无欲无私徯我后
安危怀赤子护民护国念斯人
3、钟楼
曙色破云开引渡五洋千舸集
晨钟催雾散迎来东海一轮升
林祖涵(莆田)
4、鼓楼
暮鼓透重霄点化红尘歧路客
诚心归上界招回苦海梦迷人
严君畏(番禺)
5、献殿
(1)门联
宝殿巍峨一点灵光通法界
天香缥渺千条彩烛照神坛
严君畏(番禺)
(2)伴神联
东海泛仙槎浪静风平有赖神灵消孽障
南沙兴宝殿春祈秋祀还凭法力护苍生
(3)后门联
德业贯山河四海黎民承雨露
薰名昭日月千秋俎豆荐馨香
严君畏(番禺)
6 、嘉应阁
护国救民 阁封嘉应
出神入化 宫奉天妃
李立天(番禺)
7、灵惠楼
灵光贯日 乾坤一览
惠海无波 河岳永宁
黎应榆(番禺)
8、正殿
正门联
南岭望京华云卷云舒有凤来仪朝圣后
沙溪连碧海浪渟浪涌掣鲸弭难溯湄洲
今天是广东扶贫济困日十周年的日子。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今年的扶贫济困日有特别的意义。
春去夏至,万物并秀。掩映于绿水青山中的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愈发迷人。
一早,村里的“网红”民宿红星客栈负责人王嘉的订房电话便响不停。东岭村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特色民宿和林下经济,全村21户贫困户41人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2.6万元增至现在的27万元以上。
▲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
东岭村是广东脱贫攻坚事业的一个缩影。
2009—2015年,广东历经两轮扶贫“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通过2016年以来的新时期精准扶贫,全省超160万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1.8万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合力撑起大扶贫格局
“开工喽!”云浮市云城区腰古村,艳阳高照,贫困户吴银彩在田间忙碌劳作。荒山林中,这片霸王花种植基地带动全村77户贫困户彻底脱贫奔小康——人均年收入达1.4万元,4年间翻四番。
▲云浮市云城区腰古村霸王花种植基地
广东脱贫攻坚优异“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各方力量凝心聚力。
2016年起,聚焦全省年收入4000元以下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相对贫困村,广东率先在全国开启解决相对贫困的探索,打响新一轮精准脱贫攻坚战。
——广东新时期脱贫攻坚着力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机制,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政府主导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2016年以来,广东全省21个地市动员1.8万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近6.5万名驻村干部参与精准扶贫。
▲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羊屿村
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羊屿村,面海靠山。
在汕头市交通运输局牵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汕头市分公司、汕头高速公路公司结对帮扶下,羊屿村着力发展海产品加工、光伏发电、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三大项目,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7290元,贫困户全部脱贫,还被评为“汕头市十大网红乡村”。
广东还充分发挥珠三角经济发达的优势,纵深推进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区域对口帮扶。
在东莞寮步镇政府帮扶的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青云村,驻村工作队利用扶贫引导资金建设的青云农产品交易中心已经封顶,预计7月正式运营。“届时,青云村及周边的优质农产品将在这里集中收购,源源不断地供应珠三角等地市场,既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又可为青云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驻村第一书记刘锦枝说。
▲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青云村
2016年以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等珠三角6市累计向粤东粤西粤北12个市,1719个相对贫困村派驻5597名驻村干部,投入130.94亿元,帮扶相对贫困户11.82万户36.78万人。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从2010年开始,我省每年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十年来,这场活动凝聚起全社会共同扶贫济困的强大合力,广大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成为社会扶贫的“顶梁柱”,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扶贫的“主心骨”。
过去十年“6·30”活动,全省各级累计认捐327亿元,其中省级认捐123亿元,各方通过与贫困地区“结对共建、对口帮扶”,成功对接近5000个扶贫济困项目,打造出党建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等多种捐助模式,为推动我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成千上万驻村干部
练就一支“生力军”
2019年初,原定三年时间的驻村工作结束后,驻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陈智军选择继续留任。
“一定要让贫困村实现自我‘造血’”“一定要让孩子们能好好读书”……他希望将自己积累的扶贫经验传播推广给其他扶贫干部,帮助促进其他贫困村更快更好地实现脱贫。
进村入户,是每个驻村干部的必修课。“我都已经踏坏了3双皮鞋。”惠州市代建项目管理局派驻龙门县龙江镇甘坑村第一书记许格胜对自己的“足迹”感到很自豪。
在许格胜努力下,村里贫困户的老旧思想逐渐改变,有的贫困户自觉拆除废弃猪圈,发展农家乐;有的贫困户自愿腾出闲置住房,发展民宿,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
在广药集团下属企业广州白云山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驻梅县区松源镇径口村第一书记王卡看来,扶贫要因地制宜地“扶智”。2019年初,径口村开办了农民夜校,定期邀请党政领导、致富能手、专技人员为党员群众上课,村民也在不经意间成了种养领域的行家里手。
▲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径口村农民夜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千上万的驻村干部在广东的脱贫攻坚“战场”上得到锤炼,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成长起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基础。
除了技术、帮扶政策外,扶贫干部还通过强基固本抓党建,增强村民与村委的联系,把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提升起来,给村里留下了“一支永不带走的工作队”。
“村里采取多种手段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韶关市翁源县坝仔镇珍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新发表示,如今的珍珠村党组织战斗力强,已然成为推动全村各项工作的“战斗堡垒”,即便帮扶队伍离开,他也有信心带动全村奔康致富。
广东持续加强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头雁工程”,给乡村留下一支支“永不带走的扶贫队”。
2277个省定贫困村
基本实现“后队变前队”
走进韶关市翁源县坝仔镇金星村,采用统一坡屋顶、外立面和窗花的黑瓦白墙民居、干净整洁的小道,绿植随处可见,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画卷。
与金星村一样,全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变得越来越美,这得益于广东的一次探索——2017年8月,省委、省政府决定以2277个省定贫困村为突破口,从最基础最薄弱的短板补起,推动创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清远连州市丰阳镇朱岗村
如今,贫困村行政村村庄规划、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率达100%,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95%以上,20户以上自然村雨污分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65.7%和48.2%,基本实现了贫困村“由后队变前队”。
不仅贫困村变得更美,贫困村的产业更多,内生动力更足。
“这里建成以后,计划占地170万亩,将是全国最大的原液提取基地,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全自动设备。”王老吉大健康原液基地建设负责人何文中指着刚建好不久的原液提取车间说。2016年9月,广药集团启动筹划建设梅州大健康产业园,两个项目预计2020年下半年可正式投产,不仅带动当地就业,还将扶持梅州的仙草产业。
广东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用好“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平台,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优势扶贫产业。
产业的带动让贫困户富了起来。据统计,广东近年组织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3.6万个,带动贫困户62.8万人,年人均增收2400多元。
脱贫致富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广东把帮扶政策和困难群众参与情况有机挂钩,创新推广“以奖代补”机制,积极引导贫困户靠自己的劳动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
“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凭着自己的双手和汗水,走上脱贫致富大道,精神面貌上来了。”不少驻村干部纷纷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