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薄荷鱼头汤
紫苏薄荷鱼头汤
材料:
大鱼头1个,鲜紫苏、鲜薄荷各30克,葱段适量,生姜30克,胡椒粉、花生油、食盐适量。
做法:
1.大鱼头冲水洗净,洗去血污,去掉里面黑膜,切两半。
2.热油起锅,下姜片,将鱼头两面煎香至金黄色,再加入开水,煮至鱼汤成乳白色。
3.最后加入鲜紫苏、鲜薄荷、葱段和胡椒粉,调味即可。
专家点评:
春天万物复苏,人体需要抒发阳气,以应自然的变化。薄荷就有很好的疏肝解郁的作用。商业冷饮中薄荷用得比较多,但是春天不适合过多冷饮,这样会遏制阳气升发,所以这次用薄荷做了个汤。
此汤中紫苏性味辛温,具有发表散寒、芳香化湿的功效,且能去鱼腥味。紫苏的辛温,搭配薄荷的辛凉,配上鲜甜的鱼头,以及温中散寒的生姜和胡椒粉,补中有散,凉辛并用,可谓性味调和。
小贴士:
紫苏叶与薄荷叶不能煮久,取其辛散之性 。

长鬣蜥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对生境要求严格 上一次在广州被发现是在21年前
长鬣蜥俗称水龙、大马鬃蛇,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长鬣蜥对生境要求严格,是生态指示物种。
上一次,“长鬣蜥在广州被发现”的记录见于2001年。如今长鬣蜥再次在广州从化被发现,说明从化山区沟谷溪流生境的水源和植被等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
记者从广东省动物学会获悉,2022年3月下旬,一个由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专家、摄影师、驴友组成的队伍,在广州从化区观察、徒步、拍摄野生动物期间,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鬣蜥(Physignathus cocincinus)。该物种已被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易危级别),曾一度被认定在广州野外已绝迹。
在沟谷中发现50多只长鬣蜥
长鬣蜥属爬行纲,有鳞目蜥蜴亚目鬣蜥科,俗称水龙、大马鬃蛇,生活于热带或亚热带雨林沟谷,常见于有林木、岩石的河流和水沟边,对生境(注:生物学概念,指特定环境下的一种生存环境)要求严格,是生态指示物种。
栖息在从化野外沟谷里的长鬣蜥。(受访者供图)
专家告诉记者,此次是在海拔300-600米之间的沟谷发现长鬣蜥的,其所栖息植物的下方均有湍急溪流。在此海拔范围内共观察到50余号个体。它们主要以家庭为单元,另有一些个体。平均每隔50米左右有一个家庭单元, 每个家庭都有体型较大的雌、雄成体,亚成体、幼体,不同年龄的个体占据各自领地内的不同“小生境”。如幼体利用自身保护色栖息在枯枝上,亚成体栖息在树叶茂盛的树枝上,成体则栖息在藤蔓较多、枝叶茂密的老树上。
据观察,当树枝剧烈晃动的时候,部分成体会迅速从树上跳到水中逃跑,威胁解除后又回到原来栖息的树枝上。据为期三天的观察,同一个体每天晚上都回到相同枝头休息,看得出它们很熟悉自己的生境,并有领地意识。
初步判断是原生种群
从观察到的该种群的身体特征和行为来看,未见因被关押、运输造成的断尾、破嘴、掉鳞的个体,且非常健康,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有各自家域,初步判断是个原生种群,属于同一个谱系。
长鬣蜥是广州体型最大的蜥蜴,曾一度被认为在广州消失。上一次,“长鬣蜥在广州被发现”的记录见于2001年,发现地点是在华南师范大学校园内。如今长鬣蜥再次在广州被发现,且是在野外环境,说明从化山区沟谷溪流生境的水源和植被等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
记者从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这次发现的长鬣蜥栖息于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属于以保护水源涵养功能为主、兼顾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国家、地方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
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2016-2018年)结果显示,区内有维管植物193科627属1170多种,其中27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陆生野生动物161种。
南都讯 4月9日,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2022年总第36场)举行。广州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新闻发言人张周斌在会上表示,初步流调显示新增两例病例都和白云区棠景街存在关联性,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是传播速度更快的奥密克戎BA.2变异分支,而且测序结果显示和广东省目前已经检测出来的毒株同源性不高,可能是一条新的传播链。
广州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新闻发言人张周斌。
“我们初步研判封控区域内可能已经发生了社区传播,并存在向广州其他地区传播的可能性。白云区棠景街人口数量较多、密度较大,而且这一带的人员跨区域流动也比较频繁,疫情后续传播风险极大,防控难度也极大。”张周斌说。
张周斌表示,广州目前面临的形势应比去年“5·21”德尔塔变异株本地疫情的防控形势更加严峻,这个时候还是需要坚持和执行的“防控抢在锁定前、扩大排查跑在先”的策略,而且要更快更果断更严格的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以遏制疫情的进一步的发展。
张周斌提醒,防范区内的市民要遵守严禁聚餐聚会的要求,两点一线工作,其他区域的市民要自觉开展核酸筛查工作,尽量减少前往密闭空间和场所的几率,外出还是要加强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
采写:南都记者冯芸清、实习生刘慧敏
摄影:南都记者梁炜培
摄像:南都记者张静薇
导播:林嘉柳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