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圃板块的城市假日园,人气小区榜第3位
作为离 天河CBD不远的板块,东圃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置业选择。
据克而瑞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11月末,广州天河区的一手新房网签均价达90987元/㎡。其中,同属于天河区,泛珠江新城的新房房价接近8万+/㎡, 天河公园板块的房价均破9万+/㎡,而东圃板块房价在4.8万元/㎡左右。
今天乐居君带来的踩盘报告便是位于 东圃板块的城市假日园~
从链家数据监控来看,城市假日园为东圃人气小区榜第3位,目前整个小区放出来的房源并不多,均价在5万元/㎡。
一起来看看这个楼盘的具体情况吧~
商圈配套醇熟 距地铁站较远
坐落于天河区中山大道旭景西路东侧,城市假日园处于政府规划中天河新城市中心、亚运城中心区域,正居广州亚运板块核心。交通方面,靠近 东圃镇公交站、黄村西公交站。最近的地铁站为4号线 车陂站,步行至小区有一定的距离。
|车陂地铁站
小区建成于2000年左右,但城市假日园的楼房外观看上去较新,在整个东圃板块也算是楼龄较新的小区。小区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即车辆不允许自由进出小区,便于封闭式管理,相对来说非常安全。
小区的物业费用为1.5-1.9元/月/㎡,两期加起来15栋楼,共有近1439户在居住,绿化率为25%。
据置业顾问介绍,居住在该小区的群体多为白领人士,许多在科技公司上班的人都在此置业落户。
在教育配套上,城市假日园附近有旭景小学、东圃小学、 东圃中学、天河区新元小学和广氮幼儿园。
|旭景小学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旭景小学是新学校,历史并不悠久,在其口碑在整个天河东还是算不错的,学生可对口直升广州奥林匹克中学(前身为东圃中学)。同时,小区内的城市假日幼儿园也在近年由私立幼儿园转为公立幼儿园,更名为美好居幼儿园。
|美好居幼儿园
在生活配套上也是十分完善,该区域已有乐购超市、尚城玩家生活超市、佳美多香港百货,还有天河城百货、justimes聚时代星座广场,有众多餐厅满足饮食需求,更有车陂花园、 黄村中心公园等休闲场所和各式各样的培训辅导机构。
医疗方面,城市假日园周边分布有天河区人民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圃分院)和爱婴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圃分院)
挂牌后最快2小时成交 一年均价涨1万元/㎡
从链家数据得知,城市假日园从2020年1月至11月的 挂牌二手房均价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从1月的4.8万元/㎡涨至12月的5.8万元/㎡,一年便涨了1万元/㎡。
置业顾问告诉乐居君,临近过年,像城市假日园这样比较热门的小区,成交价高于挂牌价十几万是常有的事情,且该小区的房源断货三个月,只有部分业主陆陆续续挂出来,“最夸张的时候是2周前,一套2房的房子挂牌出来两小时就卖出,业主挂的价格是430万元,最后成交价还高了20万。”
君君还获悉,部分业主并不是诚心想要出售,只是挂牌看自己房子能否卖到理想的价格,若不能的话也不着急出手。“按照现在的趋势,年后可能还会有涨价的趋势。”置业顾问说道。
A区有5栋楼,目前主要在出售的都是室出阳台的户型,面积小的为70.9㎡的两房,最大的为88㎡的三房,三房房型的挂牌均价达到了6.5万元/㎡。
小区每栋楼为两梯6户的布局,总共是16层,一楼属于架空层,整个小区的居住密度较低,生活体验感很舒适。其中每层有4户朝南向,另外2户朝北向,朝北向的均为3房户型。
由于挂牌房源有限,乐居君前后共看了该小区两套房子。
第一套房源为70.22㎡的2室1厅户型,房子朝南,位于12层,总价为450万元,均价达到6.4万元/㎡。
城市假日园的房间内斜墙、凹角空间少,不容易造成面积的浪费。同时户型是对侧通风,由于楼间距大,房源的采光和通风大部分较好,但厨房空间显得略狭窄。
第二套房源位于5层,总面积为82.26㎡,为三室一厅的户型,价格是520万元,算下来均价达到6.3万元/㎡。
该房源的客厅较为宽敞,有比较多的利用空间。
此外,十分靠近城市假日园的 旭景家园也是备受业主青睐的,其均价比城市假日园低,以三房为主,整体性价比比城市假日园高。
“均价低一个是因为其物业没有城市假日园好,且没有做到人车分流,所以人员方面会比较杂乱,管理没有城市假日园那么有序。”
乐居君看了旭景家园一套较笋的楼盘,这套位于2楼的80㎡户型共有3室1厅,总价仅330万元,相当于均价4万元/㎡,但该小区的弊端也比较明显,因为靠近马路和轻轨,所以打开阳台门的时候会有较大的噪音。
|旭景家园小区
总结:
总体而言,城市假日园小区交通方便,户型也非常方正,附近有配套学校、超市、菜市等,是生活、娱乐、购物为一体的住宅,对于想要在天河区置业但想要淘到质量高且 “性价比较高”房源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旭景家园的房源性价比比城市假日园小区更高一些,但从小区物业管理方面没有后者安全有序。
文章来源:乐居买房

《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未来时期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如何推进,至关重要。为此,需要运用系统论方法,摸清现状,理清逻辑,有的放矢。
运用系统论科学认识区域联动
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是科学认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方法论。我们需要从系统论出发,剖析广州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及其内在联系。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广州产业的地区分布及其联系。
2020年前三季度,广州市GDP为17475.8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1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704.3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589.37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占比为1.04:26.92:72.04。广州呈现服务业(第三产业)绝对主导的经济结构。这一方面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将会使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缺乏坚实的微观基础支撑。可以说,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如何高质量发展并与第三产业良性互动,形成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是广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全球化与智能化时代,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产品复杂性快速提升,生产迂回程度大幅提升,产业链条跨越空间很长。这意味着,多区域参与产业链条是必然趋势。201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13366亿元,工业增加值5722.94亿元。其中,广州开发区工业总产值8049.78亿元,占全市37.6%;工业增加值2089.21亿元,占全市36.5%。可见,广州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接近全市的四成。工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天河区、越秀区等区服务业发展占据龙头地位。但广州开发区的工业是天河、越秀等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二者之间存在活跃而大量的工业人与服务业人的对流。这反映了广州开发区工业对广州GDP的间接贡献大于直接贡献。
在这一现实情况基础上,更加需要区域联动,把广州市各区看作一个整体、一个经济系统而不是各区行政分割,工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才能取得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进展。《建议》提出,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统筹重大产业功能区建设,构筑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这需要区域联动来实践。
区域联动可以试点先行
作为广州两大国家级战略平台,南沙自贸区与广州开发区能否实现产业链良性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广州现代化经济体系能否取得重大进展。自贸区最大制度红利是面向全球市场,实现这一红利的核心在于产业体系支撑。自2015年成立以来,南沙自贸区经过5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其关键在于:自贸区政策红利和制度红利的具体实现,必须要有丰富的产业体系(尤其是工业)作为支撑。2019年,南沙区GDP为 1683.2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56.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08.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18.42亿元,各产业增加值比例为3.3:42.1:54.6。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上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南沙自贸区与广州开发区产业链链接是两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需要。南沙自贸区利用广州开发区的产业基础进行产业链拓展,有利于发挥其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同时,广州开发区需要再升级,其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但产业园区需要再拓展,不仅要实现“产城融合”,更要实现产业链跨区域链接。南沙自贸区后发优势和空间优势正是广州开发区产业链拓展所需要的。这一链接还可以辐射珠江东岸和珠江西岸的产业带,进而带动“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协同发展。
两区产业链链接具有试验性质和示范效应。从试验角度看,两区产业链链接是寻求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创新,其间会出现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但形成相对成熟的协同模式后,可持续的递增收益就会显现出来。这一模式创新,可为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参照系,可以依照此模式推进广州市内各区进行链接,如针对汽车产业,花都、广州开发区、南沙自贸区如何实现全产业链链接与合作,至关重要,值得探索。广州市各区要主动与市外产业体系成熟地区进行链接,无论珠三角地区,还是北部生态区,比如东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门、肇庆、清远等,都可以试点突破,力争以点带面,形成全方位的产业链链接。在省内产业链链接模式探索成熟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跨省产业链链接探索,尤其是与环粤港澳大湾区省市进行共同探索。
区域联动需要顶层设计
区域联动,需要“看不见的手”(市场)与“看得见的手”(政府)有效握手。广州需要进行区际产业链链接顶层设计,要引导各区认识到,合则兴,分则衰;需要建立区际产业链链接市级组织保障,从产业存量和产业增量两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产业存量谋求“有中优化”。对各区产业进行普查,绘制各区支柱产业代表性企业产业链分布图,包括区内分布、市内分布、省内分布、大湾区分布、全球分布;按照产业生态系统,基于细分行业,绘制区际产业链链接路线图;举行各区支柱产业代表性企业洽谈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进行合作链接洽谈;设计市级层面政策支持系统,包含发改、经信、商务部门等协调机制及各区财政税收协调等问题。
产业增量谋求“无中生有”。基于各区政策优势、产业基础和禀赋条件,着眼于未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定期举办各区产业链链接沟通会;区际联合靶向招商,按产业链原则集群式引进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交叉分布各区;组建综合性贸易服务公司服务全产业链,构建区际“制造+服务”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与区际产业共享体系。
【作者刘金山,系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大洋网讯 1月1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京召开“科创中国”年度工作会议。“科创中国”是中国科协打造的创新、创业、创造服务品牌,旨在通过聚焦产学研金用多方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广州市是“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会上公布了2020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榜单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资源环境等五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需求最为集中、最为迫切的领域,优选能够代表前沿水平,实现技术重大突破,商业模式可见、商业潜力巨大的50项技术成果。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广州大学的“天眼情报—隐匿网络空间情报监测与溯源分析”系统和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的“重金属污染耕地土壤的安全可持续利用技术”入选其中。
广州大学:
“天眼情报”让暗网黑客无处可匿
当前,大量的网络黑客利用隐匿网络空间如暗网、特种通信工具等等的高匿名性和虚拟性,来策划网络犯罪、实施网络攻击,给商业机构防范和化解在线业务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据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谭庆丰介绍,近年来,每年在“暗网”平台出售的各类泄露数据多达上万起,每年泄露的数据总量高达数10亿条,交易金额超10亿元人民币。涉及政府机构公民信息,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客户信息、信用卡,各大电信运营商的机主,以及互联网、快递、酒店、房地产、航空、医院、学校等各行各业的客户/用户信息。
“信息泄露,只是黑客利用暗网挑战网络安全的一种方式。但这已经不仅能让个人利益受损,也会影响国家安全。”谭庆丰说,“暗网”是指隐藏的网络,普通网民无法通过常规手段搜索访问,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软件、配置或者授权等才能登录。但是访问“暗网”的信息难以追踪,这给了网络犯罪留下了空间。
天眼情报系统部署结构图
为此,谭庆丰作为技术带头人开发了“天眼情报—隐匿网络空间情报监测与溯源分析”系统,研发团队主要为广州大学方滨兴院士网络空间安全实验班的研究生们,而方滨兴院士也是谭庆丰的导师。
谭庆丰说,该系统具有强大的隐匿网络空间侦测能力,能够在大规模高速网络环境下加密混淆协议识别、网络流分析和挖掘;通过独有的弱信号关联算法从海量碎片化信息中快速实现隐秘犯罪团伙挖掘、重点人员画像,以及案件综合研判、辅助推理和决策分析等。
该系统也是国内首个深度挖掘隐匿网络空间威胁情报、打击网络黑灰产和商业欺诈等网络攻击行为的产品,通过对隐匿网络空间全源数据侦测、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和关联分析,为金融、能源、游戏、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在线业务安全提供高附加值威胁情报。
“目前产品已广泛应用在公安、网信、教育、卫生、检察院、法院、税务等行业。我们希望这套技术能够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谭庆丰告诉记者。
降镉灵无人机作业(受访者供图)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喷施水稻叶面就能阻隔重金属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率先创建重金属污染耕地土壤的安全可持续利用技术,构建了可持续的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理论体系框架、研发了污染治理与土壤及农产品质量提升的多目标协同新技术,建立智能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应用技术体系,解决了技术可靠性、可复制性的难题。
榜单对该技术的评价是,未来有望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实现农产品达标的同时提升土壤质量,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应用潜力巨大。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的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在全国领先。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处起步阶段,缺乏指导整个行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广东省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地方标准尚属空白。而该所牵头,联合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农业环保与农村能源总站、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佛山市铁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制定的五项地方标准获得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
而在去年1月,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所长李芳柏团队的“稻田镉砷污染阻控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历经10余年联合攻关,在国内外率先创建了土壤—水稻系统“多界面—多过程—多元素”的阻控技术体系,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该项技术支持在水稻叶面喷施一种纳米材料,达到使土壤中的重金属成分更多地停留在叶子、茎秆当中、减少稻米中重金属含量的效果。
该纳米材料的学术术语为叶面阻隔剂,还可叫做降镉灵—叶面硅肥。在2019年岭南科学论坛“生态文明与土壤科学”学术研讨会上,李芳柏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技术通过向农作物喷施叶面阻隔剂,抑制重金属向农产品可食部位运输,大幅度降低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为我国区域性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的新方法。
李芳柏从事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长达20年,而这一叶面阻隔技术目前已达到产业化水平,通过技术转让,由企业展开推广应用。据统计,自2015年起,该成果在湖南、广东、广西等地作为主推技术采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锟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